公元前245年,赵国的孝成王去世,他的儿子赵悼襄王继位。在新王上台后,便决定让乐乘替代廉颇担任军职,这个决定让廉颇感到十分愤怒。原本,他正带领军队攻打魏国的繁阳并已成功占领,正是丰功伟业,结果却被换掉了,且新任的将领乐乘完全取代了他的位置,掌握了兵权。
虽然廉颇平时为人沉稳,但这次他决定反击,他深知赵悼襄王想要弃用他,心中不甘,便率军攻打乐乘。乐乘虽然有些忌惮廉颇,但也知道自己能留在赵国,正是因廉颇的提携。当年赵国正值衰弱,其他国家也开始对其虎视眈眈。以燕国为例,虽与赵国结盟,但同时也在考虑是否趁机发动战争。
赵国的丞相栗腹认为赵国是可以攻打的,但乐间和乐乘则认为赵国四面受敌,难以进攻。燕王喜决定亲自行动,两路大军分别进攻赵国。赵国派出廉颇迎战,很快,廉颇就俘获了栗腹和乐乘,并在胜利后围困了燕国的首都。最终,燕国不得不割让五座城池,赵国才撤军。乐乘和乐间对燕王喜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,心中怨恨,对赵国有了深厚的情感。赵孝成王因此封乐乘为武襄君,这样他从燕国将领转变为赵国的重臣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,时隔几年,廉颇和乐乘的关系又发生了改变,赵悼襄王决定让乐乘完全取代廉颇,二人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。廉颇决定离开赵国,前往魏国,魏安釐王接纳了他,但却未重用他。廉颇被安置在魏国的日子里,心中充满苦闷,尤其是得知赵国面临秦军围困的消息时,他更是想要返回赵国,继续为国家效力。
赵悼襄王意识到,赵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将领,李牧已死,廉颇离开,国家陷入了困境。他决定派使者去魏国接回廉颇。使者带着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,前往魏国见廉颇。廉颇听闻后,十分高兴,想通过表现自己的强健体魄和战斗力来打动赵悼襄王。他吃下大量的食物,披上盔甲,依然威风凛凛。使者离开后,廉颇自信满满,等待着赵悼襄王的召唤。
然而,令廉颇失望的是,他始终没有收到赵国的回信。原因就在于,在使者前往魏国之前,郭开便悄悄插手了此事。郭开与廉颇有些私怨,他不希望廉颇回国,因此暗中贿赂使者,让其在赵悼襄王面前抹黑廉颇。使者回到赵国后,向赵悼襄王报告称廉颇虽然年老,但能吃得下大量食物,甚至在一起吃饭时,不时表现出身体上的不适。赵悼襄王因此认为廉颇已不再适合复职,彻底打消了让他回国的念头。
廉颇在魏国待了一段时间后,开始被楚国秘密接纳,但他再也未能重返战场,也未立下什么显赫功绩。他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:“我想回赵国。”然而,赵国的人民已经忘记了他,他最终死在了楚国。
与此同时,郭开在赵国逐渐成为了赵王迁的宠臣。赵王迁继位时,赵国面临秦国的压力,国力已经衰退。虽然李牧凭一己之力多次击败秦军,为赵国撑起了一线生机,但赵王迁和郭开却在背后不断拖后腿。
公元前229年,秦国的王翦和杨端和分两路进攻赵国邯郸,赵王迁派李牧和司马尚迎击。战局迅速陷入僵持,王翦知道李牧是强敌,决定采取反间计,让赵国临阵换将。郭开为了自己的利益,接受了秦国的金钱诱惑,散布谣言,称李牧与秦军有勾结。赵王迁起初不信,但在郭开的不断挑拨下,最终相信了这个谣言,并将李牧和司马尚替换。赵军因此失去了最强的将领,战局发生了急转直下,赵国很快大败。
王翦趁机大破赵军,俘虏了赵王迁和颜聚,赵国几乎被灭。赵王迁被流放至房陵,临终时,他为自己的愚昧悔恼,思考着如果当初信任李牧,赵国是否能有不同的结局。
郭开在赵国灭亡后仍旧侥幸逃入秦国,继续享受荣华富贵。然而,正当他以为一切顺利时,他的财富引来了杀身之祸。在回到邯郸取财宝时,郭开遭遇了强盗,最终被杀,财富被劫走。
有人猜测,或许李牧的旧部手中出手,或许是秦王政为了除掉这个危险人物,直接下令解决了郭开。无论如何,郭开未能活过这场风波,成了历史的尘埃。
这一切,也成了赵国灭亡前的最后一段讽刺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成都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