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神这个词,较早的是出现在唐代吕洞宾的《修身诀》:“人命急如线,上下来往速如箭。认得是元神,子后午前须至炼”。
图片
在过去这些修行人看来,“元”就是一切的初始,宇宙的根本。
《道德经》一开篇就说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”。正是想告诉我们,有这么一个“东西”,暂且称它为“上”,这个“上”,在宇宙时空出现之前就已然存在了,它不能被人直接觉察到,因为它没有形象,虽然没有形象,但它却有“德”的作用,可以凭借“有”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,反过来认知到“上”的存在!
因为这个“上”是一切的初始,所以也称它为“元”,因为“上”没有任何形象,所以又叫它“无”,无与元在过去汉字的写法中,是可以相互通用的!
这个“上、元、无”,天生就有着“申、生”的作用,“申”字侧重于从天而生,比如闪电,申字过去就是“电”字的写法;而生字,则强调从地而生,比如“春风吹又生”!因为天生就有“申、生”的作用,而且妙用无穷,所以古人称其为“神”。与前而“上、元、无”再一结合,就创造了许多传说中的神仙的名号,比如“上帝”(不是外国传入的,是中国文化本有的名词),比如“元始天尊”,比如“无量寿尊”......
弄清楚了“元神”的由来,我们也就不再迷信了,不再将“元神”当作某种神秘的能量,也不再将其当作神通广大的什么真人神仙了.
生而为人,元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,后天的这个身体以及脑筋意识的种种念想,都是这个“元神”的作用产生的结果。
比如,元神有“见”的作用,于是身体就有眼睛能看,看到影像后,又在脑筋里形成意识分别,转化为后天的“识神”。
比如,元神有“闻“的作用,于是身体就有耳朵能听,听到响动后,也会在脑筋里形成意识分别,也转化为后天的“识神”。
通过这样梳理,我们应该可以理清楚元神与识神的关系了,元神是根本源头,它是无形无象的,它有“见闻觉知”的作用。而识神,则是后天这个身心慢慢形成的脑筋意识,可以说它是元神的“衍生”。
元神因为其本体空无形象,所以不会再起变化,它是不生不灭的,而识神只是元神的“衍生”,所以它是刹那生灭的。
元神只是纯粹的“申、生”的作用,它不会再攀缘事物,像照镜子一样,只是“直观”的反映出事物的样子,却不会评价,也不会做选择。识神却不同,它有主观能动性,有理解能力,可以分辨对错是非。
我们所谓的读书修行,正是要凭借“识神”的这种分辨理解能力,让脑筋意识做出“正确”的选择,选择合适的路径及方法,通过实践的修证,摆脱刹那生灭的不确定的烦恼,还需要利用“元神”的“见闻觉知”的作用,如实观照,直到彻底回到如如不动的大道本身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成都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